古人每年三月初三,为求消灾除凶,到水边嬉游,称为修禊。 东晋永和九年(353年)三月初三,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、孙绰、许询、支遁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,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。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、茂林修竹之中,列坐曲水两侧,将酒觞(杯)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,停在谁的前面,谁就即兴赋诗,否则罚酒。据记载,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,有11人各赋诗二首,15人各赋诗一首,有16人拾句不成,各罚酒三觞。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,编成一本集子,乘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,这就是着名的《兰亭集序》。 传说王羲之以后曾多次书写《兰亭集序》都不能达到原来的境界,这不仅说明了艺术珍品需要在天人合一的环境下造就,也表明了酒的神力和作用。